中国足球青训找到新捷径,外国教练直言节省数月训练时间
这些赛事不仅仅是比赛。 在贵州,日本横滨水手队的球员和当地孩子一起做足球游戏,越南裴氏足球学院的教练和贵州本地球队分享青训理念。 孩子们在场上是对手,场下却成了朋友,互相学习语言,一起画画交流。
比赛的竞技水平确实让人惊讶。 在上海申花U14对阵法国里昂的比赛中,中国孩子打出了7比0的大比分。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缔造者队领队阿扎马特的评价,他说他们从日本球队那里学到了技术,从法国球队那里看到了战术执行力,而中国球员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印象深刻。
在兰州举办的“黄河母亲杯”沿黄河九省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上,来自青海曲麻莱县的牧区球队让人感动。 这支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训练的“草根球队”,这个暑假已经去了南京、苏州、长沙等多地参赛。 主教练杜国庆说,孩子们再也不用踢“牛粪球”,穿“盐壳衣”了。
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也在今年进行了改革,新增了“大区赛”环节。 这意味着孩子们有更多就近比赛的机会,降低了交通成本,增加了实战经验。 今年中青赛U15年龄组的大区赛就在六个赛区同时展开,打了235场比赛。
在刚刚结束的中青赛U15全国总决赛中,广东的球队表现出色,四强席位占了三个。 广东铭途A队U15的安德教练和梅州客家U15的日本籍教练川合学,都为球队带来了明显的技战术提升。
校园足球也在默默发力。 目前我国已建设了4万多所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,预计年底将完成5万所的目标。 济南市推出了“最美主场”和“周中主客场制”,重庆珊瑚鲁能小学则立足“小场地”做活“大文章”。
大连八中和济南历城二中在2023/2024赛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分获男女组冠军。
教育部体卫艺司前司长王登峰曾经把校园足球比作“蓄水池”,为职业足球储备人才。 现在这个蓄水池的效果正在显现。 从校内联赛到校际联赛,再到区域选拔和全国联赛,层层筛选的机制让有天赋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。
体育总局等部门去年印发的《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抓实5个全国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基地和一批省市级青训中心。
在贵州“星火杯”闭幕式上,5项国际青训合作项目当场签约。 西班牙韦斯卡国际队与贵阳当地俱乐部、肯尼亚布达朗吉队与贵州菁英足球俱乐部等都开启了长期合作。
我看到的是,中国足球青训正在多条腿走路。 校园足球打基础,国际赛事开眼界,青训中心提水平。 这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,让更多孩子有了接触高水平足球的机会。
在杭州,在上海,在贵州,在北京,我听到的都是同样的声音,孩子们需要高质量的比赛,需要和国际接轨。 现在,这些比赛送到了他们家門口,不需要远渡重洋,就能和世界过招。
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球员安东尼奥在大连参加比赛时,用刚学会的中文说:“大连好,中国好。 ” 这些年轻的球员们,在绿茵场上比拼技艺,也在交流中增进理解。 他们踢的每一场比赛,交的每一个朋友,都在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添砖加瓦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